Otherworldly: Optical Delusions and Small Realities

DSC00727.JPG  
[Man with Axe] 2011, Liliana Porter, Argentina, b.1941
June 7 - September 18, 2011,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暑假期間,去了不少紐約的博物館,也看了一些很不錯想與大家分享的展覽:)
這個展覽 “Otherworldly: Optical Delusions and Small Realities" 是在探討真實與虛幻
也引用了達利說過的一段話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lse memories and true ones is the same as for jewels: it is always the false ones that the most real, the most brilliant.“ 虛幻與真實的記憶就如同寶石般,最燦爛奪目最像真品的那一個,卻總是贗品。
很多我們心中最美好的記憶或是影像,或許並不存在。可能是我們假想出來甚至人為捏造的,可是它們卻又真實的讓人不得不相信。
這個展覽讓我大開眼界同時也瞠目結舌,每個作品讓我忍不住靠更近瞧瞧,進入這個虛幻卻又真實的世界。直到退後幾步,才回到了真實世界。 

DSC00722.JPG

[Consolidated Life] 2010, David Lawrey, Australia, b.1973 & Jaki Middleton, Australia, b.1979
這件作品遠看是個與人等高的立方體,走近透過玻璃一瞧,裡頭排滿了方正整齊的辦公桌。而這正是現代辦公室冷漠的人際互動寫照。裡頭沒有人,靜靜的,東西是如此整齊一致,卻可以想像就算有了人,大家也會像機械般整齊坐好,然後像機器人般不停地工作。藝術家巧妙地運用一些二十世紀的元素,例如打字機,舊型電話...組合了這個場景,可是不提我們卻不會覺得奇怪,而這是虛幻電影場景與現實生活的錯亂。

 

DSC00733.JPG 

[Foot & Ass, KFC] 2010, Tracey Snelling, U.S., b.1970
這件作品很引起我的注意,因為裡頭有我熟悉的繁體中文。有趣的是,這位藝術家是為道地的美國人。
Tracey Snelling喜歡研究不同的文化與景色,然後將他心中的影像透過不同的媒才還有尺寸製作成模型。他本人也表示,很多最初的想法會因為實際執行而有所變化。從不同窗子看進去,有一些華人的身影與影片,這些華人文化與文字也讓人特別熟悉。

DSC00735.JPG

先看這上頭的兩張風景照,大家或許覺得習以為常,感覺就像電影裡常出現的場景。然後就會理所當然地與電腦特效或photoshop聯想在一起。可是當往下看到這個模型你會大吃一驚。原本早已料到這是個虛構的場景,可是卻沒有想到他是那麼的假,100%虛構的。你可以再回頭看一下那兩張照片,左側的狂風暴雨與右側的夕陽西下,居然都源自於同一個模型。而且在拍攝過程中,所謂的特效並不是指事後的修圖,而是用燈光,風扇,乾冰等所製造出來的。

DSC00738.JPG 

[A New Life]2010, Matthew Albanese

對於早已習慣好萊塢高成本大特效的我們,在這個虛假中看到了真實世界!

 

DSC00740.JPG 

DSC00739.JPG 

[Beauty Shop] 2010, Lori Nix, U.S.,b1969

這件作品就不多加敘述了!手法跟上面的“A New Life“一樣。但特別一提,左邊窗外的窗景,是張照片;)

 

DSC00743.JPG

DSC00744.JPG

很遺憾地,我漏掉這個作品名稱與藝術家囉;(
這個房子模型裡頭,有著一扇扇的門。除了場景做得跟現實一模一樣外,它的氛圍也完全仿製。一扇半開的門,透出了微光,以及收音機的音樂聲。如果站在那裡看久了,會不知不覺以為自己真的站在這個陰暗的長廊上。藝術家最高招的是,他同時在挑逗觀看者的好奇心。觀者一定費盡千辛萬苦想看看門縫後面是什麼?是個女人嗎?還是個老先生?雖然或許只是一顆照亮用的燈泡,但觀者卻不怕失望地努力找著可以窺探的角度。只是很遺憾的,事實上是看不到的。但看不到的,卻是可以保有更多無限想像的。 

 

DSC00746.JPG

   DSC00754.JPG  

[Canal St. Cross-Section],2009-10, Alan Wolfson, U.S., b. 1948

這件作品應該是最受大家喜歡的,前面站滿了一群興奮的觀者。他將subway station剖開,從地面道地底下。每個每天看到的場景,地鐵的海報,車廂內的塗鴉,垃圾桶下的報紙...很用心地將每個細節重現。

DSC00748.JPG

Canal Street的街景 

DSC00750.JPG 

候車的月台

DSC00751.JPG 

行進中的車廂

我總覺得,當一個作品能與觀者的經驗做連結,而引發強烈的聯想與共鳴 -這件作品便開始與觀者對話。

 

接下來三件Joe Fig的作品,將藝術家的現實生活重現

DSC00759.JPG 

[Chunk Close: Sumer 2004] 2005, Joe Fig, U.S., b.1968
Chuck Close晚年創作的實況。Chuck Close以攝影師與寫實畫家聞名,早期運用精準的透視將繪畫畫得像照片一樣逼真。晚年中風後,他仍未放棄繪畫,這幅自畫像他是以一個點一個點慢慢點出來的。或許沒有早年作品的寫實,卻有著寫實中所沒有的對繪畫的執著與熱情。在Metropolitan Museum展有他的作品喔!

DSC00761.JPG 

[Jackson Pollock] 2008,  Joe Fig, U.S., b.1968

Jackson Pollock 創作他最有名的畫作Autumn Rhythm。Pollock是美國最偉大的抽象畫大師,他以潑灑顏料的方式作畫而聞名。他表示他不用畫架,因為他的畫布就在地上。他的才華與創作力轟動了藝術界,但很遺憾地是他長年酗酒的問題也一直困擾他,最後他是死於酒醉駕車。這幅Autumn Rhythm也收藏於Metropolitan Museum


DSC00763.JPG

[Self Portrait 2007] 2007, Joe Fig, U.S., b.1968

這是Joe Fig自己於工作室創作時的情況。

 

最後這個系列讓我想到各位我親愛的呼吸治療師還有醫護人員朋友們。
它是一整排非常袖真迷你的醫院系列油畫。 

DSC00772.JPG

總共有四幅

DSC00773.JPG 

它每幅大概只有名片大小,卻包含了所以細膩的細節。

DSC00774.JPG

每一個診療室跟掛號廳的特寫。

然後呢,有趣的出現了!在這些畫作的隔壁,放著一個小小的模型(兩張名片的大小)。往模型裡頭一看,原來是這些畫中的場景,畫裡有的東西,模型裡都有。兩邊一一筆照,重新在看一次,感覺又與只看油畫時的感受不同。 

DSC00765.JPG 

模型局部近拍

DSC00766.JPG 

整個模型的外觀

DSC00767.JPG 

掛號的大廳

DSC00768.JPG

不同的診療間,可以跟上頭的畫作比較喔!

以上是這次展覽中,我覺得印象很深刻想與大家分享的作品;)以下網佔有完整的作品與介紹喔!

http://collections.madmuseum.org/code/emuseum.asp?emu_action=advsearch&rawsearch=exhibitionid/%2C/is/%2C/530/%2C/true/%2C/false&profile=exhibitions

另外還有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的網站  

http://www.madmuseum.org/

謝謝觀看!希望大家有可以給我一些回應喔;)我會很開心的

希望有時間還有恆心,有空再繼續寫一些展覽的介紹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玫可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